

今日,《长江日报》推出“安全生产企业行”系列报道,展示我市安全生产红旗单位好的经验和工作亮点,供广大企业单位学习借鉴。
全文如下
“万里长江第一隧”安全管理模式
获业内称赞
武汉城投输出隧道安全管理经验
国庆节前夕,武汉城投集团下属水务集团长江隧道公司远赴济南,为济泺路黄河隧道的成功开通提供现场安全指导,成为“万里长江第一隧”和“万里黄河第一隧”的安全交流“首次对话”。
年初,该公司喜获由国家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隧道运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证书,其隧道安全管理模式,被业内同行称为“武汉经验”,并纷纷前来学习交流、洽谈合作。
▲城投集团进行隧道火灾应急预案实战演练。
长江隧道安全运营13年
8月23日傍晚,一辆小轿车在武汉长江隧道内突然冒起黑烟并停车。隧道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在监控内发现异常,喷淋系统精准定位, 1分钟内就将明火扑灭。小车随后被迅速拖离隧道,长江隧道恢复交通,该事件无人员伤亡。
水底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行,是一道世界性重点难题。武汉长江公路隧道作为“万里长江第一隧”,自2008年投入使用以来,武汉城投集团已逐步建立起成熟、科学、系统、精细和标准的安全运营管理模式。运营期间,定期邀请高校科研院所,针对长江隧道主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风排烟系统、暴雨渍水应对等课题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完善长江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各项预案,13年来高效处置小车自燃、翻车、抛锚、追尾等各类突发事件。
对标国内大型水底隧道管理,武汉长江隧道事故现场15分钟到达率为97.8%,5分钟清障率达到98.5%,位居国内同行业前茅。
隧道安全管理走出“国际范儿”
武汉长江隧道位于城市中心,车流量大,是重要的交通通道,管理标准远高于“国标”。
据长江隧道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在国家规范基础上,增加了人工辅助点控系统。如隧道里的消防系统,按照规范设置的感温光纤需要温度瞬间升至70℃时才自动开启。但实际运行中发现,这时火灾已经比较严重了。增加人工辅助点控系统后,可以在火灾初始阶段就提前启动雨喷淋系统,扑灭火灾。”
去年以来,济南黄河隧道、汕头海湾隧道和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等多家隧道运营公司慕名而来,与长江隧道公司洽谈运维管养和安全体系培训合作。长江隧道公司已成为国内首家跨区域隧道运维管养咨询服务输出企业。
为万户老旧小区居民通天然气
长江隧道通过科技兴安,成为业内翘楚,只是武汉城投集团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集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健全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线,结合新《安全生产法》实施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狠抓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网络,创新建立安全管理“三项清单”(安全责任清单、风险辨识清单、检查标准清单),织细织密安全生产思想、责任、排查、整治、应急和宣教“六张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有力保障了企业高质量安全发展。
武汉城投集团所属燃气集团承担着全市80%的燃气供应,所辖燃气管线总长达9000多公里。该集团高度重视燃气安全工作,将“推进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竣工通气”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用气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对于竣工通气后的老旧小区,该集团下属武汉天然气公司对供气管道实行网格化管理,定人、定点、定责,每个片区都设有燃气服务管理站,每天安排专门巡线人员巡查,定期入户进行安检,保障居民用气安全。
此外,该集团还列出专项资金,主动更新改造城市老旧燃气管网,消除潜在风险隐患,保障市民安全用气。
省港口集团安全教育“常态化”“日常化”
让文明施工化被动为主动
每天十分钟,“班前小课堂”筑牢大安全
“今天有动火作业,请大家梳理一下有哪些注意事项。夏恒,请把项目部批准的《动火证》查一下,确保灭火器到位,人员监控到位……”
9月24日6时20分,湖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港口集团”)旗下武汉港工的钢结构班组安全员陈垒就在项目工地上给班组成员上安全课了。他讲得很具体:强调各种注意事项,穿插介绍施工中的安全小知识,检查每位成员的反光背心是否穿好、安全帽是否戴好。
“这是我们去年在京东分拣中心项目工地开始推行的‘班前小课堂’,根据不同工种分班组进行,每天班前十分钟,时间短,对施工安全的作用大。”武汉港工安全监督部部长张亮介绍,目前,这一管理办法正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推行。
省港口集团作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企业,近年来对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修改完善,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动,推行安全教育“常态化”“日常化”,取得了明显效果。
张亮介绍,以前工人直接从生活区到作业区,有的人比较随意,穿个拖鞋就来了,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更是时有发生,追着提醒都没用。现在,每个班组的安全员都是安全小讲师,不仅要提前“备课”,将前一天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告知、对当天作业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辨识和提醒、对班组成员随时进行提问和测试,还要对成员每个人的防护设备穿戴细节、健康状况进行反复叮咛、句句嘱咐,久而久之,工人的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作业前会主动穿戴好防护设备,作业中规范操作,开始互相监督、提醒。
24岁的建筑工人夏恒笑称:“班前小课堂天天听,我们都形成了条件反射,走到哪个区域就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前是被动接受,现在是主动进行安全防护。”
“目前,全集团实行的是安全教育三级管理模式,即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级,其中班组级又细化为班前、班中和班后持续巩固学习模式。”省港口集团安环部部长殷伟说,班前小课堂不仅是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再结合班中实训、班后总结反思,抓好这三个关键点,才能真正将“安全”永驻员工心间。
笔者在京东分拣中心项目工地现场还看到,显眼位置摆放了两张巨大的展板,一张是“安全风险告知牌”,列出了八项重大风险点名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事故诱因、风险等级以及防范措施等;另一块展板是“项目分级管控清单”,共列举了44项危险因素,通过不同颜色的标识划分风险等级。
殷伟介绍,早在2017年,集团全面推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并编制了双重预防机制风险清单和控制措施清单,全面启动风险辨识、分级和防控工作,至去年基本实现直管行业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覆盖,筑牢企业生产安全防风险、治隐患两道防火墙。集团还将双重预防机制纳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重要工作内容,去年组织两次双重预防机制的现场观摩和交流座谈活动,评选双重预防机制标杆企业。
“一系列硬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全集团新达标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18家,今年将再创建15家。”殷伟信心十足,他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总结完善和巩固提升,探索建立一个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标准。
武汉产业投资发展集团“安全为先”
“老字号”裕大华打造“最严标准”
10月,走进武汉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旗下的武汉裕大华纺织公司,全国首条10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上,各工序有条不紊自动进行。更让这家“百年老字号”自豪的是,今年初,裕大华的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执行标准通过了国际家居巨头宜家的IWAY标准审核,进入了宜家全球供应链。
▲裕大华纺纱车间内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减少了涉及人的安全隐患。
“最严标准”贴心关注安全
据悉,这个执行标准涵盖了生产环境、化学品、消防、员工健康与安全等多方面,其中从化学品的储存与管理,到员工健康与安全,甚至对紧急疏散出口和灭火器摆放都有规定。裕大华相关负责人介绍:“贯彻执行严格的安全标准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特别是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以及对人的保护等。”
企业员工纷纷表示,车间的安全管理更规范、更贴心了:化学品容器上必须有相应危险标识;机器设备旁必须张贴明显的安全操作规程和警示标识;废弃的日光灯管必须交给专业公司回收;厂房和宿舍必须安装联动的警铃,且必须带有独立后备电源;每一班次必须要有一名受过急救培训的员工在场……皮辊房操作工梅金枝说:“以前我们清洗皮圈,有时化学试剂溅到眼睛里,就用毛巾擦一下或者自来水冲一下。而现在,各种班前会、警示标识提醒你注意安全,还配备了专用洗眼器,安全系数更高了。”
加装自动火花侦测系统
今年以来,裕大华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了重新梳理,各项制度更加规范,执行起来一丝不苟,随之而来的是企业面貌的改变:车间中自我防护的标识逐渐增多,粉尘噪音的检测值也出现在员工视野内,安全通道的规划更加合理清晰,油品的摆放和防护更加整齐到位,设备的操作安全规程更加清晰明了。通过不断宣传,员工渐渐规范了耳塞口罩佩戴,现场清洁随手维护,油品使用防漏节约意识常挂心间,废弃物的使用更是严格执行标准要求。裕大华对员工进行分批次多频次的消防演练,不仅在每个班组设置急救员,同时也邀请专家多次进厂开展消防演练、急救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执行严标准,裕大华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公司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坚持科技兴安,引入自动化手段,加装金属探测仪和自动火花侦测系统,实现对火灾的预防控制,提升企业本质安全。车间主管周双琴深有感触:“工作环境更加安全了,对职业健康和职业防护也更加重视,员工的参与度也更高了。”
武汉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所属企业除了裕大华纺织公司以外,还涉及机械、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公司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生命至上,不断提高企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随机检查+培训”双管齐下
武汉地铁集团引入第三方机构
创新安全监管
“防坠安全器是施工升降机最重要的安全装置,一旦吊笼因故障超速下滑,它就开始发挥作用,使吊笼平稳制动,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日前,武汉地铁集团邀请湖北毅瑞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安全工程师赵帅,对集团主要职能部门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培训。
轨道交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塔吊、升降机等特种设备的应用非常普遍,同时因特种设备的专业性和危险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十分惨重。
“培训中不仅会引入具体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还会提醒我们在特种设备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注意要点,针对性非常强。”武汉地铁集团建设事业总部安全总监谢其勇说。现在,在日常安全巡查工作中,谢其勇都会问这几个问题:特种设备维护人员有没有尽到职责?施工单位对大型机械设备操作有没有进行安全交底?专业设备管理人员有没有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意识上更加重视了,安全管理才能更加有效。”
今年以来,武汉地铁集团创新质量安全管理方式,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先后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设备安全、质量安全管理、线网运营安全开展评估工作,形成了专业的安全评价报告和相关改进建议。目前,已完成对工程建设项目151台次起重设备的安全评估工作。
在一张《塔式起重机安全检查评分表》上,详细罗列着每一项的评分标准:吊钩未安装钢丝绳防脱钩装置或不符合规范要求,扣10分;多塔作业未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案未经审批,扣10分……检查项目总分不足70分,评定结果为不合格。“我们不仅要求机构严格打分,还会要求他们采取随机检查、飞行检查的形式,务必做到检查不提前通知,检查结果真实可靠。”武汉地铁集团质量安全监察部部长游正军说。
拿到专业的安全评价报告和改进建议后,并不意味着安全检查工作画上了句号。在地铁集团质量安全监察部的监管下,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无论大小,都会对设备单位和使用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期限。期限一到,会再次组织第三方机构逐一开展复查,做到坚决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而在整改结束后,集团安全管理人员还会进行专项培训,总结回顾,强化日常监管。
在一次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培训会上,赵帅特别提到了“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就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无伤害事故,而这一切都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日常安全管理。”
“质量是最大的安全。”据悉,今年是武汉地铁集团的“精细化施工管理提升年”。9月28日,一场精细精品年工程质量现场交流会在19号线花山河站召开。在19号线4标花山河站内,长达512米的车站,侧墙和柱子均采用钢模,主体结构轮廓明晰,表面平整光滑,盾构隧道衬砌管片线性顺滑。在钢筋加工区原材料及半成品分类堆放处,设置有材料标识牌,采用下垫上盖的方式进行保护,防止钢筋锈蚀。前川线一级项目经理李结元看到后,赞不绝口:“预埋件防腐防锈处理到位,说明施工很是用心、细心。”
从去年开始,武汉地铁集团大力开展轨道交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先后开展了第三方安全评估、月度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汛期安全专项检查等工作。接下来,将继续从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精品工程创建、质量管理具体专项工作等三大方面,规范工程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工程实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