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全力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一、重庆市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重庆市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积极推进五方面工作:一是降杠杆负债。二是去过剩产能。三是清理处置“僵尸”“空壳”企业。四是增加有效供给。通过创新驱动增加新的有效供给,推动国有企业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开展创新,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推广新模式。五是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国资布局优化和企业融资“双赢”。
重庆市通过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更加明晰了政企关系,较好做到了“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二是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风去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速企业转型发展。三是借力资本市场,实现降杠杆负债,增加流动性,提升盈利能力。四是通过扩大创新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措施,逐项补齐创新和产业“短板”。
二、重庆做法对我市的借鉴意义
针对我市国企存在的“散小弱”、负债率高、布局结构不优,新旧动能转换不足等问题,可以借鉴重庆经验,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打赢三大攻坚战,市属国企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要求,把化解存量债务放在更加突出和紧要的位置。投融资平台企业紧紧围绕“去杠杆、控风险”,实现市场化转型,公益性项目建设推广实行投融资建设与平衡资金来源“收支两条线”管理,竞争性业务实行商业化运作。强化国企资产负债约束、理顺政府与企业权责边界、集合放大城市资源市场化功能等方面,聚焦市场化转型,深化改革重组,打赢防范债务风险攻坚战。同时,指导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资产负债率等重点指标的跟踪,确保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是优化国资布局结构。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全面改革创新实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实验区等改革试点任务,紧紧围绕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以对价为主要方式,加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市属国企整合重组力度,实现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市属国有资产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处僵治困”,集中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加快劣势国企国资退出市场,消灭“风险点”、淘汰“亏损点”、止住“出血点”,实现轻装上阵、新旧动能转换、换道超越。
三是政府主导加快市场化资源整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市场化方向,以开放的方式来推动资源的整合。瞄准市属国企中发展前景广阔、比较优势突出的朝阳产业、优势主业,运用市场、金融和“互联网+”等工具搭建平台,在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上整合资源,助推优势企业跨越发展。坚持“稳高、活中、提低”相结合。放开搞活二三级企业,以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造为着力点,以企业的强项和资源在产业链上招商、在集合平台上招商,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渠道,与央企合作积累经验、与上市公司合作规范混改、与优势民企外企合作促进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产能、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市场竞争力。把中间这一帮重要子公司的经营班子,包括关键环节的资本运作人才、创新人才甚至有些销售人才激励起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化运营水平。加强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施国有企业交叉持股、战略联盟以及各种各样的资源共享合作,提升市属国企市场化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服务城市战略,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对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跨界创新融合发展。支持企业着力抓好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和技术创新,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培育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打造“汉派国资”品牌。依托资本市场,推动市属国企利用资本市场实施高质量发展:既要增加新上市公司IPO数量,又要提高现有上市公司质量。积极培育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IPO上市,同时,加快集聚整合市属国企优质业务和优质资产,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源,通过“腾笼换鸟”、资产重组,将宝贵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使潜在优质资源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裂变式增长,在资本市场壮大“汉派国资”实力,彰显“汉派国资”品牌影响。
市国资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坚持“一企一策”原则,成熟一家,推进一家,以更高标准,全力以赴,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汉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