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斌谈武汉创新四大优势:人才资源要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2015-04-15 10:58
来源: 市国资委

  杜德斌说,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武汉仅有两家,邮科院和长飞光纤,分别排在19位和80位。在中国企业研发投入20强中,武汉仅有武钢和东风上榜。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欠佳,是武汉第三个短板。

  中国民企五百强,武汉只有8家,其中无一家科技企业。企业家不是人为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在市场风浪中摔打出来。企业发展,难的不是人才,也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难在“行政许可”。杜德斌说。

  武汉四大创新优势亟须真正实现转化

  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实体经济强大,外资研发集聚,这是武汉创新的四大优势。

  杜德斌认为,大学可以看做“燃料供应者”。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世界杰出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镇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地。在美国,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中,70%诞生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例如发光二极管、条形码、晶体管、雷达、谷歌等产品和技术均来源于美国一流大学。一流大学能吸引大量杰出的科学家、学者和青年优秀学子,成为推动地方创新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

  他说,龙头企业是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大企业的成长是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一个城市的创新活力来自于大量中小科技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的集聚,但只有从中小企业中成长出若干或一批世界级的“引擎”企业,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重要标志。武汉的实体经济实力很强,这也是重要优势。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依托实体经济的。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设立的研发机构总数已超过20家,其中不乏区域性和全球性研发中心。

  关于全球研发中心,杜德斌曾做过多年研究,他说,很多人认为,全球性研发中心设在本地,不能带来科技方面的大的进步,但我们更多的要看到,这种研发中心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氛围。由于技术保密,“技术溢出”或许不太可能,但是先进理念和人才的“知识溢出”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有四大优势,但杜德斌提醒,科研实力不等于创新能力,人才资源也要成功转化为城市的生产力,这才能真正实现优势转化。

  建议:激励草根,培育引擎

  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者、创新发展蓝图的规划者、创新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者、企业发展壮大的扶持者,这是杜德斌对于政府在地方创新中的定位。

  杜德斌建议,要坚定目标,明确方向。世界正进入“科业化”时代,科技研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要把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列为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推动创新,以创新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要理顺关系,完善机制。科学研究是养出来的,创新发展是放出来的,完善保障科学研究发展的政府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创新的市场竞争机制。

  要激励草根,培育引擎。创新不是“高大上”,而是草根;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苹果、亚马逊、微软、惠普、谷歌,都是从车库中诞生的,由此也形成了一种车库文化。

  要留住人才,集聚人气。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降低生活成本、创造就业机会,推行普惠人才政策,全面激发社会活力。

  要营造环境,提高回报。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杜德斌介绍,硅谷的秘密是:“失败,容忍大量的失败,2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能在这里成功,但是你若失败了,那就重新再来……一个初创公司不是一个技术公司,而是一部学习机器。”在硅谷,企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

  包容性的创新文化首先具有推崇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价值观,其核心是激励成功,也宽容失败。因为创新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失败可以创造机会和更好地创新,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迎来成功。

  【人物简介】

  杜德斌,男,1963年3月出生,湖北宜昌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地理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内最早系统研究跨国公司R&D全球化问题的学者。